
2006年,我毕业于悉尼大学,获得了会计、商法双硕士学位,当时曾就职于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2011年回国后又就职于上海浦东发展长春分行,积累了一些投资管理经验。2014年因国际并购项目到长春合心机械制造公司工作,任董事副总经理。我与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尽职调查、商业谈判、收购签约、资金募集、项目交割的全部过程。在2015年成功投资并购了德国GRG集团,并在今年成功付了最后一笔款。合心机械收购德国GRG项目应该是全国首个装备制造业蛇吞象国际并购项目。通过国际并购,合心机械拥有全球最顶尖的自动化生产线制造和改造技术,一跃成为跨国发展的集团,完成在亚洲、欧洲、美洲的全球化布局,能够为全球客服提供中国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2017年,我成为了吉林省海归协会智能制造分会会长。我自身创业的经历,也为海归协会跨国并购提供了实战案例。海归人群经过多年海外学习和熏陶,相对熟悉多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也拥有更多创新元素。据2015年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蓝皮书中报道,东北就业的海归人数仅占全国的3%,人数比例相对较少。但是正因为数量少,也使得东北的海归凝聚力更强,归属感更大。我也借助海归协会平台的力量,积极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海归人才,公司先后引入海归人才5名,引入具有双语能力人才20余名,打造了我们公司的全球化、国际化团队。

谈到振兴东北,需要群策群力。东北的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比重相对较大,需要有更多创新的活跃因素加入,而海归人群正是这样一个相对创新活跃的人群。那么如何能要化劣势为优势、吸引更多海外精英归来,服务于东北,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承载这些海归人群就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回归,就业是关键。只有拥有这些国际化的公司才能够有让海归人群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
其次,要有更多的像吉林省侨联海归协会这样的平台为海外归来精英提供了生活、交友、情感交流的环境土壤。吉林省侨联海归协会作为全国第一个把海归协会纳入省级群团管理的协会,把相关工作落到了实处。
然后,政府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可落地的政策方向。如果政府已经认定海归人才是应该支持的对象,那么应该有相关细化的资金、人力方面的政策与之相匹配,并且安排专门团队负责落实该政策。
最后,作为已经回到东北的海归人,我们更要自信自强,肩负着使命感,要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已经到来,振兴东北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东北人干出来,拿出当年闯关东的气势,做几个全球技术领先的项目,扬眉吐气。东北海归更是要敢拼敢闯,在东北与全球化资源的合作中贡献力量。
未来30年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飞速发展的30年,世界产业格局也将被打破重组。我作为海归人,更是感受到全球大环境下竞争的激烈,同时也自觉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作为海归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应该更加关注国际发展前沿,将自己的所学所获充分发挥利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